大众网记者 郭祎明 青岛报道瑞和网
今年4月15日,青岛市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部署推进会暨2025年度青岛市医保基金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召开会上,中路保险青岛分公司医保项目部杨晓受市医保局邀请,面向全市长护险评估机构开展失能、失智评估标准化流程培训,以“中路模式”的成熟经验为青岛市长护险评估体系建设提供实践范本。这是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独立经办近七年来,首次由第三方商保机构主导评估标准规范化授课,标志着中路保险在长护险经办领域的专业能力与标准化建设获政府层面高度认可,彰显了国企在民生保障领域的责任担当。
首创评估标准“中路范式”构建长护险经办“青岛经验”
作为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的重要参与者,中路保险自 2021年承接长护险项目以来,始终以“合规为基、服务为本”,构建起覆盖“进门准备——沟通观察——核心评估——收尾讨论”全流程的标准化操作体系。此次受市医保局委托开展行业培训,其团队精心设计的“六步评估法”(进门前准备工作、进门时沟通与观察、评估准备工作、评估中核心流程、评估后收尾工作、出门后讨论),通过情景模拟演示将抽象的评估标准转化为可复制的实操指南,为解决长期存在的评估尺度不统一、流程不规范等行业难题提供了 “中路方案”。
“评估工作直接关系失能群众能否及时享受待遇,容不得半点马虎。” 杨晓在培训中强调,中路团队累计服务超3万例评估案例瑞和网,总结出“三必查、五必问” 工作法,即对申请人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家庭照护能力必查,对日常起居、医疗护理、康复需求等关键问题必问,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数据显示,该团队经办项目年度考核连续三年获评“优秀”,2024年失能等级评估未完成率低至 1.2%,为全市最低水平。
国企责任扛在肩 三地感谢信见证民生温度
在服务过程中,中路保险青岛分公司长护团队以“民生无小事”的国企担当,书写了多封政企协同的暖心篇章。2024年项目交接期间,面对平度、城阳、莱西三地经办主体轮换任务,团队主动克服人员紧张困难,安排骨干力量坚守岗位直至新团队完全接手。平度市医保事业中心在感谢信中特别提到,原团队负责人王妮妮、杨倩倩等9名同志 “在交接期24小时待命,确保评估服务‘不断档’”;城阳区乔月同志连续15天为综合窗口替班,助力该区成为青岛市首个实现评估业务“零积压”的区域;莱西团队主管刘汇涛带领团队冒严寒、顶酷暑完成千余次入户评估,其“脚步丈量民情”的工作作风获当地医保局高度评价:“每一次严谨评估都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诠释。”
团队的温情服务不仅体现在坚守岗位的担当上,更融入创新便民的细节中。曾有一位在烟台养老的青岛参保老人,因异地居住无法现场评估而长期未能享受长护险待遇。得知这一情况后,杨晓团队主动对接医保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探索 “线上视频评估” 模式。通过与家属反复沟通政策细节、远程指导准备材料、联合异地护理员多角度记录老人生活场景,最终突破地域限制完成评估,让老人及时享受到照护服务。家属来电致谢时感动地说:“护理人员已经上门服务了,感谢你们的用心!” 这样的创新实践,正是中路团队将标准化流程与人性化服务结合的生动注脚。
据统计瑞和网,近三年中路保险青岛分公司累计收到区市级医保部门感谢信7封,表扬人次达23人,成为青岛市长护险经办机构中获表彰最多的商保主体。这些来自基层的认可,正是国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真实写照。
锚定“标准化+专业化”双轮驱动 赋能民生保障新征程
作为扎根青岛的国有企业,中路保险始终将长护险经办视为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实践。公司建立了“培训——质检——抽审”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每周开展案例复盘会,每月组织业务考核,累计开展专项培训48场,培养出一支涵盖医学、护理学、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复合型评估队伍。2024年,该团队创新开发的 “失能评估智能辅助系统” 试点应用,将单例评估时效提升 30%,错误率下降至 0.5%,为智慧医保建设提供了可推广的 “中路经验”。
“长期护理保险是托起失能家庭希望的民生工程,国企必须当好‘守护者’。” 中路保险青岛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完善经办服务标准,强化合规廉洁建设,以专业化团队、规范化流程、精细化服务,为青岛构建“覆盖全民、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长护险制度贡献更多国企力量。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应对“银发浪潮”的关键支撑。中路保险的实践表明,通过政企协同、标准引领、科技赋能,第三方经办机构能够在民生保障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此次“中路模式”的成功输出,不仅为青岛市长护险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国企典范。
升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